新闻中心
专科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科风采 > 正文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一腔热血守护生命 ——记我院急诊医学科
发布日期:2022-11-03  来源: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我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1960年,现已发展成为“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绿色通道”为模式的现代化急救中心。我院急诊医学科按照《江苏省胸痛、创伤及卒中救治中心建设指南》中明确的功能定位,以“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原则,充分发挥在防治体系中的引领、指导、协同作用,积极构建融合预防、筛查、救治、康复为一体的分级防治网络,以综合医院为依托,成立三大中心多学科诊疗团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让“三驾马车”为胸痛、创伤、卒中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守护者——
        抢救重大应急外伤
        前不久,一位从高处跌落、钢筋贯穿体内的伤者被火速送至我院急诊科,只见一根直径约2厘米粗的钢筋露在体外,裸露的钢筋长达20多厘米;钢筋从伤者左大腿内侧刺破皮肤插进盆腔。伤者是一名外来务工的建筑工人朱先生,中午在工地施工过程中不慎从3米高处摔落,导致钢筋穿入体内。
        急诊医学科迅速启动创伤中心应急预案,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对伤者进行急诊X光片、CT探查,发现有将近75厘米的钢筋穿入了腹腔。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创伤中心组织泌尿外科、ICU、普外科等专家紧急会诊,与时间赛跑,手术大抢救就此展开。因不能判定伤者内脏器官、泌尿系统等损伤情况,如何避免取出钢筋后造成伤者的二次损伤,是抢救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更是考验急救医疗团队技术的难题。
        转运时要保持好伤者体位,因为伤者或钢筋的任何一点位移,都有可能造成腹腔器官、大血管的二次损伤,大出血或心脏骤停随时都可能发生。伤者被送到手术室后,为给抢救争取时间,迅速为伤者建立深静脉置管,保障抢救通道,联系输血科为伤者输血紧急备血。麻醉科完成了麻醉诱导、插管并固定,调节麻醉机,管理好伤者呼吸,完成一切准备后手术开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随着皮肤、皮下、筋膜、肌肉、腹膜的层层分离,钢筋显露得深度越多。当最危险的部分处理完后,历时3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手术顺利完成,伤者生命体征平稳,被送至ICU接受进一步观察。随后伤者开始介入床边康复治疗:进行呼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还有理疗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等。不到1个月,朱先生就可以自行下床活动。康复医学科还根据朱先生恢复情况重新评估进阶,制定了肌力训练、骨盆控制训练、踝关节稳定训练等康复训练项目。
        据悉,像朱先生这种体内穿入钢筋的长度和粗度,在国内抢救案例中实属罕见。朱先生的抢救成功充分体现了我院急诊医学科抢救重大应急外伤处置能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疾行者——
        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
        “急诊会诊,车祸,群体伤。”2019年1月25日下午3点多,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在急诊科响起,医院迅速启动急诊创伤中心,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将抢救设备准备就绪,同时,急诊医学科马上通知ICU、骨科、普外科等有关科室医生迅速到场待命。
        患者陈女士从发生车祸到收治入院在30分钟左右就已完成,但陈女士病情严重程度让在场的医生都大吃一惊,抢救刻不容缓!患者创伤性休克、腰椎骨折、肺挫伤、腹腔积液、血压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创伤中心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完评估后就地实施抢救,输血、纠正休克、升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急救,陈女士病情刚稳定下来,血压又突然下降,床边B超显示,腹腔出血明显增加。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就此展开,惊心动魄的3个多小时过去了,陈女士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刚下手术台,陈女士立刻被送入了ICU接受进一步的综合治疗。在ICU治疗期间成功预防了下肢血栓、压力性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贫血得到纠正,血流动力学稳定。由于陈女士的肺挫伤无法手术,骨科为她进行了肺功能康复训练,并选择微创进行了椎体骨折经皮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左尺骨鹰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非常成功。经过大半个月左右的精心治疗,陈女士已经能够下床走路了。
        引领者——
        “中国好医生”与南通二院结缘
        今年8月,我院举办了“中国好医生张利远工作站”揭牌暨全员急救技能师资培训结业授牌仪式。急诊医学科副主任蔡海建说,张利远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急诊急救方面的专家,在急诊岗位30多年,他积极探索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急救科普模式,将急救知识惠及群众10万多人次,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好医生”。成立工作站,将进一步提升我院应急救治能力,全面促进医院急救医疗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夯实了临床医护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了急救技能水平,为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规范化的急救技能师资培训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急诊医学科将以此为契机,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助力我院急诊医教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把关者——
        站在院前急救的第一线
        2019年10月13日,在首届南通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位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倒在了37.5公里处,我院应急保障医疗队第一时间检查了患者,发现其全身湿透,口唇青紫,说话反应迟钝,意识有点模糊等,立即组织营救,开放静脉通路,检查心电图……随即120紧急送到离医疗点最近的我院急救中心。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心电监护提示室颤,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学科立刻开通绿色通道,进行体外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吸氧,静脉补液等处理,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并逐渐恢复了意识。这名来自上海的马拉松爱好者,得知自己刚才发生了室颤,参加过多次马拉松比赛的他,深知这种情况的危险,连连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称赞医护人员医术高超,把自己从鬼门关拉回来了。
        2020年9月,随着一阵急促的警笛声,消防车送来了两个消防队员,原来是消防队员帮新村居民清理马蜂窝时不慎被马蜂蜇伤了,其中一位队员全身都是一块块风团,同时出现了血压测不出,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喉咙不能发声,意识逐渐不清等症状。急诊医学科护士长吴霞在患者出现了休克症状、静脉血管已经塌陷的情况下一针见血,迅速开放了静脉通路,同时肌注了肾上腺素,“肾上腺0.5MG,稀释后静脉推注。”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身上的风团开始减少,血压上来了,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意识慢慢清醒,陪同前来的其他消防队员松了口气,纷纷感谢医护人员。
        急诊科副主任赵丰介绍说:“急诊医务人员需要丰富的医疗知识储备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给出紧急救治的措施,要有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助能力,每一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是一场战役。”
        逆行者——
        为患者守住生命健康之门
        随着疫情防控的压力与日俱增,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每天面对各类突发的急危重症患者和紧张焦虑的家属,大家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疫情之下,急诊患者是否存在流行病史?是否患有内科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发热症状?是否存在因恐惧疫情隐瞒发热病史、服用退热药后到急诊就诊的患者等,这些可能性的存在,使当前急诊工作面临着特殊风险。疫情期间的急诊接诊,流程更复杂,工作更缜密,需要细致流调和落实院感防控各项制度。急诊大厅内,医护人员检查并提醒每一位患者规范佩戴口罩,在面临潜在的感染风险时,口罩不仅是防护自己免受感染的最关键措施,也是保护其他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进入诊室,保证一人一诊室,做到定时消毒通风。如果出现紧急病情未及时进行核酸检测的患者,医务人员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在隔离病房为患者进行急救,同时进行核酸抗原检测,短时间内出初步的结果,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风险。我院急诊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全力坚守阵地,用实际行动守卫在抗疫“前线”:急诊大门的堡垒守住了,医院就守住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有志者——
        不忘初心,牢记救死扶伤使命
        急性脑梗死(中风)的治疗,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溶栓是“救命招”,但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窗”一般不能超过4.5小时,“江苏卒中(中风)急救地图”可以让患者家属第一时间选择具有溶栓能力的最近的医院挽救患者生命。我院作为唐闸地区唯一上榜的医院,急诊医学科卒中中心对于符合溶栓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在有效治疗时间内,只要家属同意溶栓治疗,马上开展,为救治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急诊医学科救治范围涵盖心跳呼吸骤停、呼吸循环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塞、脑出血、急性中毒、异物卡喉窒息、溺水、电击伤、急腹症、各类创伤、严重多发伤和急性传染性疾病等危重病。院前急救队伍在现场能及时进行气管插管、电击除颤以及规范、标准、有效的心肺复苏,从而为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机,能迅速有效抢救各类重型创伤病人,能快速完成各种突发事件或大型集体中毒的抢救。
        每一次的紧急救援,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都彰显我院急诊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体现精湛高超的医疗救治能力。我院急诊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始终秉承“生命相托,分秒把握”的急救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优化规范救治流程,加强多学科协作急救力量,更好地服务通城百姓,为每一位急诊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